顓孫姓的來源
顓孫姓起源于春秋時的陳國。據(jù)《尚友錄》載:“陳公子顓孫仕晉,子孫氏焉”。顓孫氏是春秋時代的陳國公族,上古圣君虞舜媯姓的后裔,顓孫從陳國到晉國去做了官,其后世子孫“以王父字為氏”而姓了顓孫,稱顓孫氏。
主要源流
源流一
源于媯姓,出自春秋時期的陳國公族,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。
據(jù)史籍《尚友錄》記載:“陳公子顓孫仕晉,子孫氏焉”。顓孫,是春秋時期的陳國公族,上古圣君虞舜媯姓的后裔,其后世子孫“以王父字為氏”而姓了顓孫,稱顓孫氏。這在史籍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中有記載:“顓孫氏出自陳公子顓孫。”但在史籍《左傳》中則記載:魯莊公二十二年(前672年)“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,顓孫自齊來奔魯。”上述兩種記載都說明顓孫是陳國的公子,只是“仕晉”與“仕魯”的區(qū)別,而后一種記載似乎更據(jù)可信度。
春秋初期的陳國,位于今河南省淮陽市一帶,陳桓公媯鮑的弟弟叫媯躍,他在周桓王十四年(前706年)陳桓公死后,殺死了太子媯免,自立為陳厲公。太子媯免的兩個弟弟合謀報殺兄之仇,就在周桓王二十一年(公元前699年)趁陳厲公去蔡國時把他殺了,兄弟二人相繼為國君,就是陳莊公媯林和陳宣公媯杵臼。陳宣公晚年打算立寵姬所生的兒子為太子,于是就在周惠王五年(前672年)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媯御寇殺了。陳厲公有個兒子叫陳完,他與媯御寇的私人交情非常好。在媯御寇被殺后,陳完怕被株連,便和另一位公子顓孫一起逃到了齊國。陳完即后來代齊稱王的田氏始祖。而另一位公子顓孫則從齊國又遷到了魯國,并在魯國做了大夫,其后裔子孫遂以先祖名字為姓氏,稱顓孫氏,得姓已經(jīng)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了。春秋時期之后的歷史演變過程中,顓孫氏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孫氏,因此顓孫氏族人就很少見了,但依然有顓孫氏復(fù)姓族人世代相傳。
媯姓顓孫氏、孫氏族人皆尊奉公子顓孫為得姓始祖。陳國始于陳胡公滿。陳胡公,媯姓,有虞氏,名滿,是舜帝的三十三世孫。舜帝即虞舜,據(jù)《史記》記載“虞舜者,名曰重華。重華父曰瞽叟,瞽叟父曰橋牛,橋牛父曰句望,句望父曰敬康,敬康父曰窮蟬,窮蟬父曰帝顓頊,顓頊父曰昌意”,而昌意的父親是黃帝。
源流二
源于高陽氏,出自遠(yuǎn)古時期顓頊帝的后裔,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。
傳說,在遠(yuǎn)古時期,有熊國國君少典氏生的兒子中有一人姓公孫,名軒轅,就是后來的華夏炎黃兩大部族首領(lǐng)之一的黃帝。黃帝生昌意,昌意娶昌仆氏(蜀山氏之女)為妻生高陽。高陽就是后來的顓頊帝,簡稱顓帝,為當(dāng)時炎黃部落聯(lián)盟中的五帝之一。顓頊有一個裔孫叫女修,因為是顓帝之孫,女修的后人便取“顓孫”為姓氏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顓孫氏家族不斷繁衍生息,傳至貢,貢有個后代叫女艾,為夏王朝少康時期(前1913年―前1890年)的大臣。
后來,女艾的后裔子孫各遷異地,譜牒放逸,難以考證其所在與分布。
主要源流
源流一
源于媯姓,出自春秋時期的陳國公族,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。
據(jù)史籍《尚友錄》記載:“陳公子顓孫仕晉,子孫氏焉”。顓孫,是春秋時期的陳國公族,上古圣君虞舜媯姓的后裔,其后世子孫“以王父字為氏”而姓了顓孫,稱顓孫氏。這在史籍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中有記載:“顓孫氏出自陳公子顓孫。”但在史籍《左傳》中則記載:魯莊公二十二年(前672年)“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,顓孫自齊來奔魯。”上述兩種記載都說明顓孫是陳國的公子,只是“仕晉”與“仕魯”的區(qū)別,而后一種記載似乎更據(jù)可信度。
春秋初期的陳國,位于今河南省淮陽市一帶,陳桓公媯鮑的弟弟叫媯躍,他在周桓王十四年(前706年)陳桓公死后,殺死了太子媯免,自立為陳厲公。太子媯免的兩個弟弟合謀報殺兄之仇,就在周桓王二十一年(公元前699年)趁陳厲公去蔡國時把他殺了,兄弟二人相繼為國君,就是陳莊公媯林和陳宣公媯杵臼。陳宣公晚年打算立寵姬所生的兒子為太子,于是就在周惠王五年(前672年)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媯御寇殺了。陳厲公有個兒子叫陳完,他與媯御寇的私人交情非常好。在媯御寇被殺后,陳完怕被株連,便和另一位公子顓孫一起逃到了齊國。陳完即后來代齊稱王的田氏始祖。而另一位公子顓孫則從齊國又遷到了魯國,并在魯國做了大夫,其后裔子孫遂以先祖名字為姓氏,稱顓孫氏,得姓已經(jīng)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了。春秋時期之后的歷史演變過程中,顓孫氏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孫氏,因此顓孫氏族人就很少見了,但依然有顓孫氏復(fù)姓族人世代相傳。
媯姓顓孫氏、孫氏族人皆尊奉公子顓孫為得姓始祖。陳國始于陳胡公滿。陳胡公,媯姓,有虞氏,名滿,是舜帝的三十三世孫。舜帝即虞舜,據(jù)《史記》記載“虞舜者,名曰重華。重華父曰瞽叟,瞽叟父曰橋牛,橋牛父曰句望,句望父曰敬康,敬康父曰窮蟬,窮蟬父曰帝顓頊,顓頊父曰昌意”,而昌意的父親是黃帝。
源流二
源于高陽氏,出自遠(yuǎn)古時期顓頊帝的后裔,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。
傳說,在遠(yuǎn)古時期,有熊國國君少典氏生的兒子中有一人姓公孫,名軒轅,就是后來的華夏炎黃兩大部族首領(lǐng)之一的黃帝。黃帝生昌意,昌意娶昌仆氏(蜀山氏之女)為妻生高陽。高陽就是后來的顓頊帝,簡稱顓帝,為當(dāng)時炎黃部落聯(lián)盟中的五帝之一。顓頊有一個裔孫叫女修,因為是顓帝之孫,女修的后人便取“顓孫”為姓氏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顓孫氏家族不斷繁衍生息,傳至貢,貢有個后代叫女艾,為夏王朝少康時期(前1913年―前1890年)的大臣。
后來,女艾的后裔子孫各遷異地,譜牒放逸,難以考證其所在與分布。